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鉴赏 > 专题鉴赏 > 阅读全文

瓷器赏析二则

夜游赤壁

发布时间:[2021-03-17]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5028

瓷器的装饰手法到了清代康熙朝已呈现巅状态。尤为突出的是青花或五彩瓷,把诗书画印这个在国画中表现的手法全套搬来,而且不囿于瓷板,全面开花。捧起此类瓷品,你都能欣赏到一幅完整的国画,美不胜收。笔者认为,凡此类康熙瓷器皆可看作名瓷名品。

本康熙五彩笔筒正是百花丛中的一枝。笔筒开窗式主画面描绘的是一出赤壁夜游的故事。传说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结伴,泛舟夜游赤壁。船头置一煮茶的小炉,黄庭坚在帮女船夫悠悠的摇着桨撸,苏东坡和佛印在敞蓬的船仓内饮酒、品茶,仆人在照料着。夜色幽静,明月当空,浮雾飘渺,壁石嶙峋,野鹤孤鸣;趁酒兴,苏东坡感慨抒怀写下了《前赤壁赋》。后人写了首《夜游赤壁》七律诗,似乎是怀念苏轼,推算成诗时间约在清康熙朝早期。笔筒另一面书写的正是此诗:“五百年来续此游,水光依旧接天浮。徘徊今夜东山月,恍惚当年壬戌秋。有客得鱼临赤壁,无人载酒出黄洲。吟成一浦千山寂,孤鹤横江掠小舟。”

 

落款:清逸(估为瓷艺作者)

两方印章:阴文“木石居”,阳文“山高长回”

诗前叶形画押章:乐琴书

筒前一幅画,筒后一首诗,至此,作者在笔筒上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夜游赤壁诗书画卷。

 

这般颜色作将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古人形容天青色一类的宋瓷之美的,魁首是汝瓷。

天青色其实不能算一种具体的颜色,依色阶细分,它可以分出许多色相,比如浅淡一点的天青叫淡天青,浓重一点的天青叫天蓝,有带浅绿色的天青,有掺和淡霞色的天青……宋汝瓷的天青不偏不倚,中和中庸,是最高境界之天青。宋人的审美其实不怎么被后人重视,断断续续、扭扭捏捏了好几百年。直至清康熙乾三朝,才出现真正比较象样的仿宋审美,做得最出色的当是雍正朝。雍正朝单色釉瓷,尤其仿宋五大名窑,虽未攀上宋瓷巅峰,但也独步本朝,近300年无人超越。

图示“大清雍正年制”款天青釉笔筒,是清代天青单色瓷做得比较纯粹的一品。天青色纯正,不浓不淡,恰到好处;釉质细润,胎骨糯白。置于文案之上,它就是安祥、静好的代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主人无论多忙多累,瞅一眼,心绪便能平缓、淡然许多……

 

清末民国仙槎瓷帽筒鉴赏

晚清民国 仙槎款 浅绛彩松鹤六角开窗瓷画帽筒

 

本文鉴赏的藏品为晚清民国浅绛彩松鹤六角开窗瓷画帽筒,此帽筒为六角形,每边开海棠式窗口,口沿描金,瓷画以松鹤为主题,落款为仙槎。此器身六角形开窗,较圆形工艺更为高超,辅以海棠式窗口,更添活泼的装饰性。瓷画主题是传统的吉祥纹饰松鹤牡丹,寓意福寿富贵绵长,画面鲜而不艳,淡而有神,配以行书、隶书、篆书格言,表现传统儒家的孝道思想。

帽筒为置帽用具,器身常见有开窗、镂空、圆柱形、六角形,直径约11cm左右,全手工制作。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始于清嘉庆年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清代官员帽子为斗笠形,配花翎顶戴,为方便放置帽子不易变形,瓷帽筒应运而生。由于时代的发展,帽筒失去其原始功能,而作为生活实用器,放置鸡毛掸子、尺子等物。

清末、民国年间出现于江西景德镇的一种创新的瓷画。其技法为不用玻璃白釉打底,直接在瓷胎上绘出纹饰线条,再染以色彩后,经低温烧制,称之为浅绛彩瓷画。瓷画由文人画师独立绘制完成,独具个人风格,被称为“文人瓷画”。

文人瓷画名家中,仙槎为其中佼佼者。仙槎,姓钱名安,活跃于光绪至民国间,是一位艺精而多产的瓷画名家。仙槎所绘瓷画作品落款多署“映月轩”“映莲轩”等,其画风格高雅精致。

 

笔筒赏析四则

谢映明

笔筒,是古代文房用具之一,简洁实用,可用可观赏。笔筒甫一出现,便是文人最爱。

笔筒的产生研究,文博界普遍认为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文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到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该书著于明万历11年(1583),是目前查到有关笔筒的最早著录。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明代中晚期竹制笔筒,作者朱松邻是唯一最早实物。综合文献和存世文物说明,笔筒产生于明代晚期,以瓷制笔筒最有代表性。到清康熙年,瓷制笔筒非常鼎盛,佳作甚丰。又经雍乾两朝盛世,瓷制笔筒带动其他材质如玉、木、紫砂、景泰蓝、琉璃等等制作笔筒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登峰造极。清中晚直至民国,笔筒生产巨量,但质量江河日下,辉煌不再。

 

青花铁线描笔筒

此笔筒运用“青花铁线描”装饰手法,通景山水,釉面白中闪青,釉质莹润,厚圈足,底施釉,足墙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糯白,胎体厚重。综此,年份鉴为明末当应客观。

所谓“青花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将“铁线描”这一装饰手法搬到瓷器上,始于明万历时期,早期线条有阴阳深浅之分,后期比较简单,笔法稚嫩。

明代晚期,有代表性的技法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淡水点染,构图时用线条加极淡的青料单线或双线勾出图案的轮廊,线条流畅简洁,画面颇有水墨画的效果,别有一番韵味。

古瓷铁线描装饰看似简单,其实挺耗工费时的,故清康熙朝之后不再流行,传世品亦极少。

 

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笔筒,粉彩主画面绘的是一丛长在水岸边的野草,沐浴着早春的和风开出了红花;一只穿着黑衣裳的鸭子,迫不及待地冲入江水里,看着黑鸭子悠闲而又欢乐的表情,我们似乎明白了季节的变换,温暖的春天真的来了。笔筒另一面题字:“新生活”,虽然是随意的、信手拈来的几笔,却进深了主题。

小笔筒产生的时间约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历史背景是:1942年,蒋经国躲避抗战,在江西赣南地区开展所谓的“新生活”运动试点,此纲要是其父蒋介石1934年在南昌提出的。重点内容是学习新文化,扫除歪风邪气,反腐败,扫除黑、黄、赌、毒。据史料载,此举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很受赣南百姓欢迎,大家似乎看到了“新生活”的春天来了。景德镇为配合这次运动,也生产了许多关乎“新生活”内容的瓷器(蒋经国都在使用),如本文图示的笔筒,笔者就收藏了好几个。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蒋经国回到其父身边协助反共,最后兵败逃亡台湾,“新生活”运动无疾而终。

不过,有关“新生活”运动的瓷器成了记事文物,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册页里。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是文人特别喜爱的纹饰之一,在笔筒上的出镜率很高。尤其清康熙朝做得最多最精彩。故宫博物院有珍藏康五彩魁星踢斗纹大笔筒,虽是民窑,但一点都不逊官窑。

所谓魁星踢斗,魁星为北斗之一星,科举时代就魁字造象,塑造鬼举足踢斗之形,用以表示文运之兆。魁星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绿衣帝君,魁星爷。是中国神话中传说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

本文所示粉彩魁星踢斗笔筒,是晚清同治年间的作品,制作随意,质量不高,乃晚清民窑瓷通病。但其可圈点之处是,匠人一改以往画风,笔峰转将魁星威武霸气描绘为大腹瘦骨的变样体形,魁星枯柴般的脚掌被夸张地拉长拉细,上重下轻、身体呈失重状态,似已失去踢斗之力。笔墨当写时代,或许此时制瓷艺人己预感到了科举制度日薄西山、旧世界行将溃解之趋势。

一枝春暖管城花

  

紫砂笔筒在笔筒大家族中属小众,传世量不多,喜欢的收藏家也不多。除了清中期大名鼎鼎的杨季初紫砂笔筒外,名品甚罕。紫砂还是以壶为大牌。

本文所示紫砂笔筒为名号“铁画轩”后人所作。“铁画轩”为民国著名紫砂商号,1912年在上海设立,创办人戴宝国,原本是一名刻瓷高手,故店号取名“铁画轩”。后改刻陶,所制紫砂器刻上“铁画轩制”,另还有戴氏方印。

“铁画轩”第二代传人戴相明,字莲生,人称“刻字先生”,活跃在解放前后,与顾景舟交往甚深。戴氏刻陶如治印,讲究篆法、章法、刀法。捉刀似笔,下笔有神。本笔筒刻梅两枝,见刀如针,笔法细腻,柔中藏针,刀刀精神。点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另面刻诗句“一枝春暖管城花”,篆法严谨,文气十足。句出“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名联,旧时文具商铺常见。落款:“莲生主人摹古并刻”,底戳方章“戴氏”。梅花、名句加深了笔筒的书香文化内涵,更提升了笔筒的艺术身份。

香炉赏析

谈经论道

本文鉴赏的作品为雍正年生产的青花“谈经论”山水人物纹饰洗式炉。这一纹饰在明清瓷器中多有见到,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瓷器中。通常是俩个人物,或政治家、或史学家、或哲学家、或思想家、或饱读诗书的学士、墨客,或在树下,或在竹林,或在岩石;在对话,在聊天,在纵经文论道理,由此可见当时的读书风气。

所谓经文,泛指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所谓道理,是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等道家名著。

雍正青花谈经论道山水人物纹洗式炉

雍正民窑青花瓷的鉴赏大体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青花发色,该炉青花发色青翠鲜艳,属于存留明末青花遗风的一种风格;二是造型凝渾,胎体厚重而细腻,釉面青亮而坚致,光润平滑,多为似玉的细砂底,此点亦完全勿合;三是绘画风格用笔纤细,人物大都工丽,意境深遂。该炉基本无出其右。该炉最佳亮点是文艺创作夸張手法的大胆运用,画面上的岩石夸张远伸,如临渊之上,更映衬出远端处盘坐着两位“谈经论道”高人贤士的胆略胸怀。

竹林七贤

瓷制香炉到了明清两代,各种纹饰大行其道、大放异彩、大俗大雅。总的规律是,明代纹饰古拙,清代纹饰工丽。许多精品香炉圴超脱了其实用价值,俨然一尊尊艺术品。

明末崇祯有一族青花瓷给人予衰败中回光返照的耀眼,无可耐何花落时的一丝眷顾。这类青花瓷无论在胎釉、画风青花发色都很上乖,纹饰也非常丰富,在众多名品中可谓独树一帜,至善至美。

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纹香炉

崇祯时期青花“竹林七贤”纹饰香炉,青花发色艳丽,画面上的鱼鳞状草纹,括号云纹,以及人物绘画线条都符合这个时代青花瓷的特征,其次是胎体既有明代的古拙厚重,又具有清早期糯白细致缜密的特点;釉面白中闪青,胎釉结合紧致,这些都是崇祯青花瓷器鉴别的特征。

所谓“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刘伶、向秀、嵇康、山涛、王戎、阮咸。他们常于竹林聚会,饮酒清谈,抚琴吟诗。

阮籍工诗词,开一代诗风;刘伶有诗才,个性放达;向秀精古文,传为《庄子》作注;嵇康好谈玄,养生大宗师;山涛政治家;王戎谈玄名家;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笆。所以称贤。其“贤”可以用“个性放达、人格独立、思想开放、追尚自由”概而括之。“竹林七贤”是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题材之一。

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等程度,“竹林七贤”之品格风骨仍有其存在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