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告 > 阅读全文

中国客家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01-02]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1206

为阐明中国客家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思路,现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有关通知,结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和本馆实际,制定如下详细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一)基本概况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建成于2007年,2010年3月起实行免费对外开放,2019年6月完成主题陈列升级改造后重新开馆。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华侨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名人廉吏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二)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馆在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主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的主题陈列升级改造工作,配套的服务内容、展示手段、宣教活动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展览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

我馆做好主馆《客家人》主题陈列、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的展陈更新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的展览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引进了多场临时展览,涉及书画、陶瓷、海报等多种类型,并多次进行了各地巡展,与往年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展陈效果上都提升了不少。

2、宣教工作逐步成熟

近年来,我馆按照《博物馆条例》及其它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宣教工作的力度,从原有的单纯提供讲解服务逐步转变为集讲解、活动策划、志愿者培养等工作为一身。近年来策划了“中秋之夜”“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多彩博物馆”等有影响力的宣教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公共服务稳步提升

我馆以提升展览为契机,以更好地服务观众为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种类和品质,从增加导览方式到提供观众休闲区域,从增强公众号的宣传效果到增设客博学堂,从增加安全检测设备到提供观众应急物资等,将公共服务做到更加人性化、精细化。

4、藏品类型和数量日益丰富

近年来,为了满足展陈更新升级的要求,我馆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充实藏品,从以民俗文物为主到形成以客籍书画家作品、客家地区出土文物、客家文献(含侨批、契约、族谱黄遵宪藏书等)、客家匾额、客家非遗项目相关物品等为特色藏品的藏品结构。

5、展示手段丰富多样

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我馆在展示手段上也进行了提升和改进,从以“图文+实物“为主到“图文+实物+VR+AR+场景+音视频+投影+触摸查询”,使展示手段呈现丰富多样、应有尽有的效果。

6、期刊、图书出版成果显著

在抓好展陈、宣教工作的同时,我馆也非常重视学术成果的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三本图录、一本著作,馆刊《客家文博》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可谓成果显著。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馆的各项工作还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我馆的可持续发展和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

1、人才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是文博工作的核心要素。就我馆现有的人才队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文博类专业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小;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尚需进一步加强锻炼;宣传推广、公共服务、陈列设计人才还需加大培养力度。

2、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够具体和完善

规章制度是博物馆运营、业务开展和人员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目前我馆虽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就具体制度的细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制度的落实和人员的考核方面也仍需完善。

3、业务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

文博业务建设主要集中在计划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当前,我馆业务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尚有待加强:要探索核心业务计划管理的新办法,通过提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方式对我馆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指引和导向;要有意识地加强业务之间的系统性建设,做到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合作无间、配合默契。

4、博物馆品牌建设滞后

品牌建设是博物馆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博物馆业务量的增加和职能的拓展,品牌建设和宣传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在举办各类展览、宣教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宣传力度,与社会相关机构加强沟通合作,与国内同行尤其是大馆名馆进行联合策展,策划展览配合相应的宣教活动等,打造若干精品展览、品牌活动,以此扭转影响力不大及行业认知度不高的问题。

5、科研能力后劲不足

科研也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对于我馆这种建馆时间较短的博物馆而言,科研工作一直是其薄弱环节。既无相应的科研专业人员,也无设施设备,更无相应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因此无法开展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工作。

6、业务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我馆的业务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每年批拨的390多万免费开放经费,既要保证博物馆日常开放的正常运作,又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导致展陈策划和布展、文物征集和保管、宣教活动的开展等均受到经费紧张的限制。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现服务品质上水平、上台阶为目标,全面提升本馆各项业务的管理、策划、统筹和拓展能力,强化本馆在文化传承、宣传展示和公众教育方面的职能,锻炼和成长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文博人才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为本

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文博工作的内在规律,将精益求精作为各项工作的实施法则,确实提高本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坚持服务优先

服务水平是博物馆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将宣传教育、公共服务和新媒体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展览策划和展示手段,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让观众的参与过程愉快并富有收获,切实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文博工作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破除制约文博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博物馆内部机构设置,理顺业务架构和部门分工,构建与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相适应、有利于文博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博专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力。

(三)总体目标

1、从中国客家博物馆自身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将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数据管理、多维互动技术、虚拟现实、视频监控运用到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夯实中国客家博物馆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的基础,提升内部管理效能,提高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效率和共享利用水平,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信息的完整记录、永久保存和深度挖掘,完善珍贵文物档案和历史档案资料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文物文化内涵,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建立观众信息、新媒体信息和文物信息等数据库,梳理、管理及分析观众的喜好、习惯及对博物馆的评价,真正做到“以观众为中心”,开展公共服务信息精准推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教育,使更多公众享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4、拓宽博物馆的文化宣传与观众互动渠道,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和供给能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博物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亲近观众、了解观众、服务观众,打造具有客家特色、梅州特色和文化标志性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四)阶段目标

启动并完成华侨博物馆的展陈更新项目,增加上展文物数量和信息量,注重提升展厅整体设计,在2021年完成改造升级。

引进策展人制度,策划高水平的自主展览;举办与大馆、名馆合作的跨区域合作展览。

拓宽文物征集渠道,继续充实我馆的文物藏品,着手征集有代表性的、成系列的文物。

策划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活动,建立形成成熟的志愿者培养机制。

打造《客家文博》品牌文化,利用杂志平台宣传梅州优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为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

初步形成博物馆运行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建立包括陈列展览、藏品管理、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动机制,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分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启动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的展陈更新项目,充实更新展陈内容,全面提升展陈效果,在2024年全面完成升级改造。

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智慧博物馆,从建立博物馆综合信息展示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文物藏品管理系统、观众管理系统、展览管理系统、黄遵宪纪念馆三维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实现博物馆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

基本实现博物馆运行管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基本形成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使单位管理、业务实施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三、重要指标

(一)约束性发展指标

1、启动并完成各分馆陈列的更新升级工作;每年至少引进2个临时展览;每年推出1-2个自主展览。

2、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我们的节日”主题宣传,每年策划实施5个宣教活动。

3、按时按质出版季刊《客家文博》,并逐渐扩大影响面和合作面。

4、对馆藏文物进行系统研究,每年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3篇或著作1本。

(二)预期性发展指标

1、根据临时展览的内容,每年出版1-2本图录。

2、拓宽文物征集渠道,力争每年度增加藏品100件/套以上。

3、对馆藏文物进行3D扫描,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4、引进文博专业、考古专业人才1-2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达到90%。

5、在固定品牌活动的基础上,每年新推出1-2个宣教活动。

6、每年推出2个系列的文创产品。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成各分馆(含华馆博物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的陈列更新升级,优化展陈内容,提升展陈手段。

(二)加强本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各部室和各岗位的人才构成,培养能独当一面、学有所长的专技人员。

(三)完善本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并按照科学的运行机制落实到位。

(四)提升本馆的数字化水平,如办公系统、藏品档案、宣传展示、观众统计等,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品质。

(五)加强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如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展览及配套的宣教活动、出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书籍等。

拟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

中国客家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含文物藏品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观众管理系统、展览管理系统、期刊电子书、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电子化、黄遵宪纪念馆三维保护和展示)

1、建立文物藏品管理系统:按照国家最新标准规范,基于藏品业务管理流程,实现从藏品征集、藏品鉴定、总账编目、库房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功能,实现藏品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2、建立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将本馆目前散布在各部门的、不同对象、不同格式的数字化资源,按照统一标准,从加工、发布、检索、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在促进资源高度便捷共享。

3、建立博物馆观众管理系统:对观众的基础信息、行为、反馈等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观众基本信息和行为偏好,及时开展活动效果评估和处理咨询反馈信息。

4、制作《客家文博》特色电子书:读者可阅读历期电子版《客家文博》,在线对文章点赞、转发、在线征投稿、开设文化论坛和增加音视频等。

5、展览管理系统:系统结合展览、活动、课题等业务项目的管理侧重点,对重要成果资料、实施进度、经费开支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并提供多种自动化辅助手段,协助项目人员熟悉流程、促进资料共享。

6、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与处理,获取文物表面完整的三维点云、网格模型、纹理映射,精度到以微米为单位的模型数据。

7、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电子化:将珍贵历史档案资料数字化,建立基于图像文件的电子文档管理,实现传统的纸张调阅向计算机查阅转变。

8、黄遵宪纪念馆三维保护和展示:利用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黄遵宪纪念馆建筑群进行三维数字化保护,在保留精确的数字档案同时,利用数据进行建模展示,使观众能够再不同时间地点欣赏和感受客家特色民居。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2019年1月2日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