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展示

发布时间:[2016-09-18] 责任编辑:陈飞龙 浏览次数:3589

  无论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体现博物馆自身特点的需要,博物馆都有必要对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针对以客家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展示客家非遗项目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既要高度重视,也要注重加强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来选取合适的展示方式。

关键词客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展示方式

 

一、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1],博物馆的主要载体是文物和标本,其最大特点是实物性。正因如此,大部分博物馆的陈列与展示都非常注重“物”的征集、展示与陈列,而忽略或弱化了“非物质”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大众对博物馆认识的不断加深,博物馆的职能和载体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博物馆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无形文物三个阶段”。[2]这里所说的“无形文物”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如今的博物馆也要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对此,文博工作者和学者们都多有关注并加以论述,如张仪《浅谈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苏业花《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宋兆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本文不再赘述。

(二)体现博物馆自身特点的需要

事实上,除了社会的需求之外,博物馆自身也可以通过展示和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体现本馆的特点。“任何一个博物馆,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地方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收藏、展示和宣传的中心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突出地方性、专业性、民族性。”[3]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地方性、专业性和民族性的,因此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展示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应成为各博物馆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的重要课题。

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展示的现状和问题

既然如上文所述,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要且可行的,那么以客家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又如何呢?我们试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来看看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纵观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它在展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非遗项目数量少。在博物馆内展示的各种文化事象中,可以称得上是非遗项目的仅有客家山歌、客家方言(客家童谣)、大埔传统制陶工艺、客家围屋夯土墙建造工艺、广东汉剧、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这对于客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完全不足以反映客家无形文物的基本面貌。

(二)展陈方式单一。而在博物馆展示的这些为数不多的非遗项目中,展陈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和呆板。例如对于客家方言的展示除了一首客家童谣《月光光》的视频之外,就是展板上的客家谚语和各地客家话的代表等说明文字。观众无法从博物馆所展出的内容中真正感受到客家话的韵味、了解到客家话的特点。再如展示广东汉剧、提线木偶戏等客家传统表演艺术,博物馆采取的方式无非是将与之有关的乐器、道具、服饰和剧照、图片等摆放在展厅中,这样的展陈方式显然无法传递出该非遗项目在本文化区域的价值,更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参观需求,使人们充分领略到这些表演艺术的内涵和魅力。

(三)内涵诠释不足。博物馆在展出非遗项目时,必须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用适当的方式诠释出来。但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往往做得很不够。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道具、图片等摆放在那里,观众看到的就是“死”的物件,这显然无法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因为非遗与文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活”的,是人与物的结合体;而后者是静止的,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鉴于这种区别,我们要求博物馆在展示非遗项目时要做好对非遗内涵的研究,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三、 博物馆在展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作的努力

(一)充分重视博物馆在保护和展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起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客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作了一些梳理和研究,还根据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分别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一些保护举措。但作为保护、展示和研究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在保护和展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这是因为大部分博物馆在对待非遗上远不如各类文物来得重视。但是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述,博物馆应该要将如何运用合适的展陈方式来展示本文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课题来抓。在这一点上,客家地区的博物馆与其它区域的博物馆相比尤其显得薄弱,因此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积极做好相关研究

除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认识、在意识上引起充分重视外,在具体工作上也必须根据博物馆的职能和特点来开展,其中做好以下相关研究是博物馆在展示非遗前首先需要做的工作:

1、研究可展示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总体而言,客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很多,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博物馆展示所有的非遗项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考虑要在博物馆展示哪些客家非遗项目。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建议是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优先等级来考虑选取要展示的客家非遗项目。如,国家级的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席狮舞等;省级的有:兴宁竹板歌、埔寨纸花、锂鱼灯舞、铙钹花、埔寨火龙、广东汉剧、五华提线木偶、平远船灯等;市级的有:花环龙、杯花舞、平远落地花鼓等。其次是着重选取客家各地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广东的客家山歌、埔寨火龙等,福建的“走古事”民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等,江西的客家东河戏、宁都中村傩戏、舞春牛等。

2、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

在选定所要展示的客家非遗项目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项目的文化内涵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并且这种研究不能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为博物馆展示服务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将决定我们最终给博物馆的观众传递哪些文化信息。例如对于客家山歌,我们在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时,可以研究的内容客家山歌的起源、演变过程、作用、结构要素、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与它民族(民系)民歌在旋律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等,但在博物馆展示中,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列举出来,而是从陈列语言[4]的角度把客家山歌的要素、特点、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了,让观众以最直观的方式就能理解到这项非遗项目的本质和价值。

3、研究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

之所以要研究各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一是因为非遗项目与传统的文物相比有不同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其鲜明的特质,包含实物、运动、形态、情态、过程等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变动关系。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理念和方法上必然区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以物为主的陈展方式。”[5]例如客家山歌重在通过听觉的方式来让观众感受山歌的意韵,而提线木偶戏则主要通过视觉的方式使观众欣赏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妙,传统制陶工艺则重在展示它的制作技艺和过程。二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都有适合各自特点的展示方式,而恰当的展示方式就决定了是否能让观众真正领悟到所展示的项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研究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时,我们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重视非遗项目以“人”为主线的展示原则;二是观众导向原则。前者是由非遗本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后者则是衡量一个成功的展示必不可少的指标。

四、不同类型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

正如上文所述,对于不同类型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应当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我们试以以下四类为例,大体说明博物馆在展示这几类不同类型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

(一)口头传统及文化载体的语言

这一类的客家非遗项目有:客家山歌、客家方言、客家童谣、客家故事等。它们的最主要特点是语音性。应该说,这一类的非遗其“非物性”最强。也就是说,它们基本不需要借助工具、器具或其它物件等来展示,而纯粹是依靠语音作为载体的。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博物馆在展示时要以语音作为主要的媒介。例如对于客家山歌,可以通过音频录音、视频录像或是真人表演等来展示,再辅以一些必要的说明,观众就能基本上了解这类非遗项目的基本面貌。

(二)传统表演艺术

这一类的非遗项目有:五华提线木偶、兴宁竹板舞、客家东河戏、广东汉剧、平远船灯、席狮舞、宁都中村傩戏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艺术性、娱乐性。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表演的成分,但表演通常是在舞台上进行的,我们不可能将整个表演原封不动地搬到博物馆里去展示。那么如何才能让观众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呢?平时我们可以将这些项目所涉及的乐器、工具等陈列在博物馆里,并辅以项目的视频录像作为补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庆典日在博物馆外面的广场、空地举办一些“真人秀”,让表演者尤其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到这些非遗项目的魅力。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这一类的非遗项目有:舞春牛、“走古事”民俗、客家祭祖习俗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传统性、民俗性、神圣性。一般来说,这些项目多在特定的传统节日、特定的场合中出现,并且富含有深厚的寓义,同时也寄托了客家人的美好愿望。由于场地和环境的局限,我们同样不可能在博物馆里进行全方位地展示。对此,除了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外,还可以将其制作成知识讲座或知识性的游戏供观众在触摸屏上查阅、互动,由此既起到宣传和展示的效果,又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

(四)传统手工艺技能

这一类的非遗项目有:五华石雕、埔寨纸花、传统制陶工艺、竹编草编工艺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技术性、过程性。这一类非遗项目尤其突出“人”的“手工制作技艺”,而且“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鉴于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中的幻影成像进行生动的展示,当然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DIY体验制作与观众互动,这本身就是对非遗项目的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五、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传承文化之美。”在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时,各地的博物馆也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和展示非遗项目的重任,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能够一直延续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安长华.试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神州,20118.

[2]宋兆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保护[J].中国历史文物,200905.

[3]张仪.浅谈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J]. 旅游经济研究,20113.

[4]林毅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与民族博物馆陈列[J].民族艺术研究,200903.

[5]苏业花.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J].丝绸之路,201018.

[6]叶盛.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J].杭州文博,201301.

[7]姚田.浅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展示[J].福建文博,201304.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

[2] 叶盛.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J].杭州文博,2013(01)113.

[3] 宋兆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保护[J].中国历史文物,2009(05)81.

[4] 陈列语言,指指博物馆陈列的特有语言,它是一种依靠三维展品的组合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相配合而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

[5] 姚田.浅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展示[J].福建文博,2013(04)95.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