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

与华侨文物有关的几个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6-09-18] 责任编辑:王秋珺 浏览次数:2834

【摘  要】随着近现代社会对华侨华人的关注日益增长,以专门展示和研究华侨文物为业的华侨博物馆也在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侨乡不断兴建和发展。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华侨文物的相关理论和规律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目前业界在华侨文物的定义、界定、分类、鉴定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拟对华侨文物的由来、与其它文物的主要差异、基本特性等问题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华侨文物的认识,以期在制定华侨文物的定级标准以及在文物鉴定和文物信息解读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华侨文物  特性  定名  界定  分类  定级 与华侨文物有关的几个问题初探

 

零、缘 

随着近现代社会对华侨华人的关注日益增长,以专门展示和研究华侨文物为业的华侨博物馆也在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侨乡不断兴建和发展,这是令人振奋和欣慰的。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华侨文物的相关理论和规律的探讨还不够深刻,导致目前业界在华侨文物的界定、分类、定级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正如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工作职能里提到,要“组织研究制定涉侨文物的分类方法及鉴定标准”。对此,本文以馆藏华侨文物为例,对以下几个与华侨文物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一)华侨文物未受足够重视的原因;

(二)华侨文物的由来;

(三)华侨文物与其它文物的主要差异;

(四)华侨文物的基本特性;

(五)不同祖籍文化的华侨文物的异同;

(六)对华侨文物定名、界定、分类、定级时的一些操作方法。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能进一步加深对华侨文物的认识,以期在制定华侨文物的定级标准以及在进行文物鉴定和文物信息解读时能有所帮助。

一、华侨文物未受足够重视的原因

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将与华侨华人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专门的文物类别,即便后来以“华侨文物”来加以概括和命名,却一直在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诸如定义、鉴选、定级等。可见,虽然华侨文物逐渐独立成形,但还未得到业界人士的足够重视,究其缘由,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是现存的华侨文物绝大多数是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期间的文物,与中国少则几百年多达几千年的传统古代文物相比,华侨文物似乎较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是华侨文物作为一个专门的名词和一类专门的藏品,只在它的展陈场所——涉侨类博物馆才被提及,大部分的博物馆都不大关注和收藏这一类的藏品;

是由于华侨文物的市场流通价值有限,因而收藏者少,在许多华侨华人手中也仅是作为资料留存,并未像对待文物一样科学保管。

是华侨华人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作为国内学界研究问题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步引起关注;加上华侨华人分布之广泛、情况之复杂,因此作为反映华侨华人的历史和变迁过程的华侨文物来说,我们似乎力有未逮,很难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和概括。换言之,如今华侨华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将有助于我们运用其成果来更好地认识华侨文物。

二、华侨文物的由来

从华侨文物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华侨文物的全称应为“华侨华人历史文物”,其名称“正式出现于2000年左右,最早指华侨在侨居国生活、生产所留下的文化遗存,后来囊括侨乡大地与华侨有关的物品”。所以说,华侨文物的所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

从华侨文物涉及的年代来看,多属于近现代文物,那么为什么需要将华侨文物作为专门的文物类别单列出来以区别于其它近现代文物呢?据笔者的观察和理解,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华侨文物作为近年来文物的新增类别,首先是与涉侨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从资料显示,历史最悠久的涉侨博物馆是由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并开放的华侨博物院(福建)。华侨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但它的馆藏文物和展览最初以历史青铜器、陶瓷器、古字画等中国古代文物为主,侨史类文物却为数不多,且并未作为一类专门的文物类别来看待。可见,人们开始认识华侨文物最早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各地涉侨博物馆的不断成立和快速发展,华侨文物才真正进入文博工作者的视野,并作为专门的文物类别来加以征集以充实涉侨博物馆的馆藏。

(二)华侨文物与其它文物特别是近现代文物相比虽有共通性,但也具有较强的特性,如华侨文物主要是伴随着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而产生的,其它近现代文物则多为1840年以来伴随国内重大事件或人物所产生的文物(其余详见第三、四节)。这些不同之处导致了最终将华侨文物独立出来,以便更好地加以概括和研究。

三、华侨文物与其它文物的主要差异

“文物”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华侨文物作为文物的一个类别,自然具备文物的特征,只是它特指伴随华侨华人这个群体的产生和发展而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除了共性之外,华侨文物与其它文物相比又有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名称上看,华侨文物这个名称是从与文物密切相关的人物群体来命名的,与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等从时间、时代来命名的类别相比有其特殊性。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华侨文物多数是与寻常百姓甚至是社会低层人员有关的反映侨迁历史信息的寻常物件,如侨批、口令纸、招牌、账本、华侨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与古玉器、古陶瓷、古书画等人们通常认为的文物形象大相径庭。

(三)从收藏者来看,专门从事收藏、研究古陶瓷、古书画等传统文物的藏家多是有一定资产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专业收藏华侨文物的人则不太多见,即使收藏有一些华侨文物,也多为祖上留传或侨眷赠予或华侨本人留存。

(四)从价值上来看,列为文物的物件需同时具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华侨文物如口供纸、侨批、生产生活用具等从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来看并不是非常明显,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上,通过研究华侨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生存境况等,从而还原一部真实的华侨华人史。

以上是华侨文物与其它文物的主要差异,认清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华侨文物进行定义、分类和鉴选、定级。

四、华侨文物的基本特性

吴翠蓉(2012)曾经总结了海外华侨文物的三个特性:华侨文物大多是近现代文物;种类繁杂的华侨文物,其行业性突出;华侨文物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可以说,这基本概括了华侨文物的基本特性,即:近现代性、行业性、异域性。这些特性的归纳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定义华侨文物,但笔者认为这三点特性还不足以全面概括华侨文物,下面就结合馆藏华侨文物来提炼出华侨文物的其它基本特性。

(一) 原乡性

不管身处哪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其根源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华侨华人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都或多或少能体现出原乡文化的特性,如“19世纪‘美洲士德顿祈福堂’木匾”,其所使用的文字、排版风格、文化内涵等无不体现出19世纪时期中国的文化印迹。因此,华侨文物具有原乡性。

19世纪美洲士德顿祈福堂木匾

(二) 跨文化性

华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其诞生之初就与一个词语紧密相连——迁移。从中国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中国文化跨越到异国(族)文化,因而反映华侨华人这一群体产生的华侨文物也不可避免带有跨文化性的特点,如“1946年发行李赞诩印尼泗水居留证”“1942年发行泗水移民局入境证明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汕头侨务委员会汕关侨务局批李邦贤出国许可证(往泗水)”等文件资料,都是反映当时的华侨移居至它国(地)时的侨务信息,具备两国文化的要素。

                   

1942年发行泗水移民局入境证明书(正反面)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汕头侨务委员会汕关侨务局批李邦贤出国许可证(往泗水)      

(三)时局性

华侨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因此通过研究华侨文物我们总是能感受到近现代时局的烙印如此深刻,能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华侨华人们彼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或生存境况,如“20世纪加拿大华工使用木质电话接线机(含塑料安全帽)”“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救国公债”“1854年航空救国金属币”等,这一点我们归纳为华侨文物的时局性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救国公债(正反面)

(四)地域性

众所周知,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众多,地域广阔。他们远渡重洋到异国它乡谋生发展,必然要适应和融合当地文化,因此伴随着华侨华人这个群体而产生的华侨文物也通常映射出当地文化的因子。这样,不同地区的华侨文物也就有了地域差异,如东南亚地区的华侨生产工具以割胶工具为典型,美洲地区的华侨生产工具则以淘金工具为代表;再如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多数前往美国谋生,因而产生了“口供纸”这一类的华侨文物。诸如此类。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华侨文物的本质。

             五、不同祖籍文化的华侨文物的异同

上一节所说的地域性是从华侨文物因分布在海外的不同区域而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言的,这一节我们想要讨论的则是因来自不同祖籍地的华侨而产生的华侨文物所显示出来的异同。

正如上文提到,华侨文物不免带有原乡文化的印迹,因而与来自不同祖籍地的华侨密切相关的华侨文物也带有祖籍文化的烙印。从祖籍地来看,海外的华侨华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地区:广东的江门五邑地区、广府地区、客家地区、潮汕地区、揭阳地区,福建的泉州地区、厦门地区、漳州地区、三明地区等,还有一些沿海城市如青岛、沈阳、温州等。这样,不同祖籍文化的华侨文物就有各地的代表,如:泉州地区的华侨华人远涉重洋后许多也保持以捕捞为业的习性,因而其生产工具也多为与渔业有关的工具;而客家地区的华侨多以石业、织布、藤业、开矿业、塑胶业等手工制造业为谋生手段,因而其生产工具多以这些行业的工具为主。当然,对于华侨的祖籍文化需要有关学者进行更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方能进行准确地概括,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征集到所需的华侨文物。相同之处则不必多言,不管华侨文物的祖籍文化归属何处,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围内。

六、对华侨文物进行定名、分类、定级时的一些操作方法

(一)关于华侨文物的定名

对于古代文物的定名,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要素:年代、文化、特征、质地、形制。而对于近现代文物,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年代、主要内容、物主(事件)、特征、质地、形制,如文献文书类是按照“年代+主要内容+通称”的格式来定名的;名人遗物是按照“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用途)”来定名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的定名则是“年代+特征+质地+形制(用途)”。华侨文物类似于近现代文物,因此定名时也离不开近现代文物的基本要素和命名格式,但笔者认为,华侨文物的定名还应在近现代文物的命名规则的基础上加上另一个要素,即“国家或地区(华侨)”,以表明该华侨文物的出处地。如:“20世纪初泰国华侨金属割胶工具”“20世纪中后期缅甸华侨石磨木杵化妆工具”“1916年三宝垅侨民郑氏致吧城总督部堂禀帖(连信封)”。

(二)关于华侨文物的界定

目前国内虽然在广泛使用“华侨文物”这个名称,但对什么是“华侨文物”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吴春宁(2014)曾试图对其概念进行诠释,认为“华侨文物是伴随着华侨的产生而产生的,包含了华侨出国过程、在侨居地谋生、创业、发展及与祖(籍)国之间联系的相关实物资料,其不应有明确的时间界线,对于当代在侨界有着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重要侨胞的相关实物资料,也应将其纳入华侨文物的范畴。”这种诠释应当说有其可取之处,但从定义的严谨性来说尚不明确。从内涵上来说,我们认为所谓的华侨文物,是指能反映华侨华人的形成和迁移历史、海外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规律以及与祖籍国之间的联系等历史文化信息的近现代文物。

从外延上来说,什么样的文物才能划入华侨文物的范畴,这就需要判定该物件是否蕴含有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物件的使用对象来看,是否曾经主要由华侨华人所使用,例如华侨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货币、邮品、服饰等;

2、从物件的制造方式来看,是否同时使用了中国和侨居国的材料或工艺,如娘惹新娘嫁衣、清末民初东南亚陶瓷代币等;

3、从物件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来看,是否反映了华侨华人的变迁、生存、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历史内容,如侨批、口令纸、家谱、家书、华侨口述资料等;

4、从物件的出处来看,是否来自于华侨华人的侨居国(地)或华侨华人之手,如:华侨华人创作或收藏的珍遗书籍、字画、艺术品等;

5、从物件的构造来看,是否兼具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侨居国(地)的文化,如:印尼巴厘岛木偶、华侨结婚证书等。

    如果该物件具备了以上某一项或兼具其中几项,都可以称为华侨文物。

(三)关于华侨文物的分类

对华侨文物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开展研究。对于博物馆内的华侨文物,我们可以在藏品、展品、资料三大类的基础上再按照文化特征、材质或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划分。

1、按文化特征分为:行业文化类、异域文化类、原乡文化类、跨文化类、时局文化类;

2、按材质分为:金银器、漆器、铜器、瓷器、家具、邮品、织绣、竹木雕、钱币、乐器法器、票据、雕塑造像、标本化石、档案文书、文件宣传品;

3、按用途分为:华侨史类、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商业信息类、服饰类;

4、按来源分为:艺术类(如华侨创作的珍贵字画)、使用类(如华侨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载体类(如反映华侨历史的口令纸、家谱);

5、按时间分为:近代以前、近代、当代。

(四)关于华侨文物的定级

由于华侨文物基本属于近现代文物,因此我们可参照《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来制定华侨文物的定级标准。在制定定级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华侨文物的时间划定;华侨文物所反映的内容或历史信息;华侨文物的分类标准,各小类的具体对象和需要达到的条件,等等。由于各小类的对象不同,因此定级标准也需按不同种类分别确定。关于这一点应另作专章研究,本文暂不赘述。

七、小 结

以上对于华侨文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未能完全解决现有的问题,但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共同解决文博工作者在面对华侨文物时所遇到的有关征集、鉴定、命名、界定、分类、定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标准以便执行和操作。

 

注释:

江门市纸质华侨文物保护和利用难度大存3大短板[N].南方日报,2015-7-28.

吴春宁.试论征集海外华侨文物的方式[J].客家文博,201402):14.

按文化特征来分类,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华侨文物可能只体现一个特征,如“美国纪念内战钱币”仅仅体现异域文化;也有些华侨文物同时体现几个特性,如“旅美华人务农工具”既体现行业文化,也体现原乡文化,因此这类文物可以归入行业文化类和原乡文化类。

 

参考文献:

[1]吴翠蓉.海外征集华侨文物的思考——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2(01).

[2]郭梁.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学科建设——浅议“华侨华人学”[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1).

[3]袁丁.从学术史看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发展[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2).

[4]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J].世界民族,2009(1).

[5]赵宏伟.试论华侨华人历史文物的征集[J].文物世界,2005(01).

[6]陈禄兴.华侨历史博物馆纸质文物的收集、保护与利用[J].科协论坛,201011.

[7]吴春宁.试论征集海外华侨文物的方式[J].客家文博,201402.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