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

从客家童谣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

发布时间:[2014-08-05]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3640

【摘  要】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客家童谣虽为客家地区的儿童所吟诵,却体现出客家人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观念,宗族社会中人情讲究的处世观念,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伦理观念、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客家民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关键词】客家童谣  价值观念  民性塑造

 

客家童谣是中国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创作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童谣,这些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着娱情作用,还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客家童谣可以反映出客家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是客家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写照。本文拟从客家童谣入手,探讨客家人特有的价值观念。

一、 客家童谣体现出客家人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观念。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并练就了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到达南迁地后,由于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是比较贫困的山区,资源短缺,交通落后,再加上当地族群的排挤,要落地生根、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就必须以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客家人的价值观里,勤劳就是根本。客家地区有很多教育子弟以勤为本,树立勤劳价值观念的客家童谣。例如《火萤虫》:

火萤虫,唧唧虫。桃子树下吊灯笼。灯笼光,照四方;灯笼暗,跌落坎……大人挑一担,细人扛一箩,扛去细妹背驼驼。

这首童谣反映了客家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的场景,他们帮助大人做农活儿,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其乐融融。

客家童谣中教育节俭的也有不少,如《好姑娘》: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早饭,刚刚天亮。……能够样,真好姑娘

客家妇女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锤炼了她们特有的勤俭、刻苦、坚韧的性格,以及罕见的生活能力。旧时许多客家妇女,丈夫过番出南洋,往往十年八载没有一个钱寄回来。但只要家中有三两亩薄田,她们就能以超人的毅力,克勤克俭,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无论是老弱的扶养,幼儿的教导,家政的料理,亲朋的应酬,无不处心积虑,务求周到。这首童谣《好姑娘》就是客家妇女勤俭品格的写照。

又如《月光光》:

月光光,照四方。当笃笃,上岭岗。行得慢,打背囊。行得快,会脱囊……每人分得两毫子,各人讨食转家乡。

这首童谣闽粤一带流传,反映了旧时穷困农民爬山越岭,到外地打工,吃不饱睡不好的情景。客家人在外谋生之路异常艰辛,但是为了生活,只能吃苦耐劳。他们认为苦与勤是相辅相成的,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客家童谣反映出客家宗族社会中讲究人情的处世观念。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真情无价。可见,情义对于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世观告诉我们,人情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而客家人尤其注重人情,特别是宗族社会中的人情世故。客家社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源自中原的宗族文化。每个姓氏都有宗族组织,且聚族而居。客家人崇尚人情味,离不开人情味。众多客家童谣中都有此类的描写。例如《月光哇哇》:

月光哇哇,细妹煲茶。阿哥兜凳,大伯喝茶。茶又香,酒又浓,食到大伯面绯红。

这首童谣描述小兄妹俩用稚嫩的举止“煲茶”、“兜凳”盛情招待伯父,伯父应酬而醉的场景,暗示伯父之醉不仅在于酒而且在于兄妹俩情份的表达。可见客家人情味之醇厚。

在客家宗族组织中,讲究亲情、理顺亲情乃是宗族子弟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童谣《麻雀子》:

麻雕子(麻雀),尾巴长,讨了老婆唔认娘。娘是路边草,还系老婆好。娘是路边青(路边蘑菇),还系老婆亲……

这首童谣暗讽男青年娶了妻便忘了娘的现象。客家人会以此来告诫客家孩子将来成家立室之时,不可贪恋夫妻之情而抛弃父母的养育之恩,务必平衡各种情份。这让客家孩子从小就树立起重人情、讲亲情的正确的处世观念。

三、客家童谣传递出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

客家人历来就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客家先民大多来源于中原门户清高者,他们受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由于客家地区山多地少,耕作困难,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光靠耕作已不能满足生计,可以说是地瘦家贫。因此,富于进取精神的客家人越是贫困,就越要供子弟读书仕进,以此来改变自身与家族的命运。这种观念成为了客家人坚定的信念、普遍的价值观念。众多的宗族谱牒均强调宗族的教育,要造就知书识礼的子孙后代,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培养宗族子弟。例如宗族组织都有资助办学的“公堂田”、“义田”等族产,资助族中子弟赶考,庆贺金榜题名等规定。一旦有子弟及第则是全宗族的光荣,必铭匾悬于祠堂,光宗耀祖。可见,耕读传家是客家人宗族生存哲学中的一部分。

客家崇文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的原因在于客家人给孩子从小就灌输读书光荣、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比如通过客家童谣的传唱,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鲤麻背上一盏灯,鲤麻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童谣中的“秀才郎”、“做学堂”、“写文章”都是向儿童灌输读书的意识,读书写文章是无限荣光的事情,暗示读书的美好前程。通过童谣的渲染,使得小孩人人羡慕读书,热爱读书,刻苦读书,读书也就形成风气。客家地区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童谣:

蟾蜍罗(癞蛤蟆),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太番薯。

这首拟人式的童谣,生动地教育了小孩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蟾蜍罗为什么咯咯咯叫得那么惨?是因为没有读书娶不到老婆。山鹧鸪为什么咕咕咕叫得那么悲伤?是因为没读书笨得像大番薯。这么直白朴实、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读书的意识深深地扎根于客家人的心底。再如《送子上学堂》:

当当当,当当当。新书包,新衣裳。送子女,上学堂。有文化,有眼光。为祖国,为家乡。爷娘面,也增光。

上学堂就有新书包新衣裳,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启蒙教育。客家父母辛苦劳作,不为别的,就想要自己的子女有文化、有出息,为祖国家乡作贡献。可见客家人的崇文重教意识深厚,从幼儿就开始灌输教育,育人之风无处不在。

四、客家童谣流露出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伦理观念。

客家人虽然在不断地迁徙,但是在他们的意识深处依然是故土难离。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后,客家人对故土的留恋,念祖思亲的情怀比其它同为迁徙民系的人们更加强烈。在客家童谣中有很多是充满了念祖思亲、爱国爱乡情绪的。如不同版本的《月光光》:

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 拜呀拜月光;阿妈问 一声,故乡就在哪方……阿妈讲 嘀呀,故乡就在莲塘啊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 嘀呀,哪里是我的故乡……莲塘系 的故乡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月光光》在海内外客家地区广为传唱,几乎每个客家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音律比较一致、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感情都基本趋向于思乡的主题。“八月十五”即是中秋节,对于客家这个移民群体,具有多重的含义。不仅仅是思乡更多的是一种河洛文化的怀念,思乡也就化成强烈的寻根意识。关于童谣中提到的地名“莲塘”。贺州有莲塘镇,深圳、南昌也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比如对中原的怀恋,对石壁的印象,这是一种强烈的故土情结。

客家人同样传承和发扬了“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从小就培养客家子弟的爱国爱乡情操,以期望客家子弟长大成人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客家童谣很多都具有爱国爱乡的教育功能,唱出了客家人反抗外敌的英勇举动。如《火萤虫》:

火萤虫,唧唧虫。……伙呀伙,割禾,割呀割,番割,番呀番,台湾。大家赶走番鬼佬,等 台湾转唐山。

“唐山”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或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他们也以“唐人”自称。这首童谣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寄希望于赶走侵略军,使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爱国爱台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抗日歌谣》:

一二八,一二八,在上海,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

十九路军是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其将官多数为客家人。童谣唱出了客家人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以及血战到底的信心决心,同样体现了客家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五、客家童谣演绎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

客家先民是外来的族群,在迁入地被视为“客”,而自成部落的现实环境使他们以血缘为纽带把个体生命联结成生死与共的整体。每次的迁徙、流落他乡,都使客家人深刻体验到战争离乱、民族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由于不断地迁徙、飘泊,客家人每到一地,总是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因此必须“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的脚踏实地的群体观念。生存环境的恶劣,毒蛇猛兽的侵袭,使他们懂得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客家人十分珍惜家庭、家族的力量,因为在面对外界的侵扰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与外敌对抗。童谣《乌鸦鸦》就讲了这样的道理:

乌鸦鸦,开枪打你爸,打不到,打他嫂,他嫂投外家,来到满厅下,,舂粢粑,专专请到他外家。

打不到你老爸,就只好打那常欺负你的嫂子了。嫂嫂被欺负了,回到娘家去投诉,娘家的人气不过,一家人都来理论怎么如此对待嫂嫂的。为了要让嫂嫂的娘家人消气,又是揉粄圆、舂粢粑的,请的贵宾都是嫂嫂的娘家人。娘家人的合家对外,为嫁出去的女儿讨公道,夫家人的道歉请客、以求和气生财,都表明了客家人不愿结冤家、一致对外的心理。

客家人为了扫除开垦时的种种障碍,除了要团结一致外,还要有强烈的群体观念,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类似的童谣如《七星姑》:

七星姑,七姐妹,夜夜下来摘韭菜。韭菜开花,摘吊瓜……鸡公砻谷,狗踏碓,鹅挑水,鸭洗菜,狐狸烧水,猫炒菜……。

上述童谣所呈现的鸡、狗、鹅、鸭等不同种类的动物都能合作无间,何况人呢?这些画面虽然是想象的,但是却传达出客家人推崇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 

六、结语

客家童谣吸收了大量与客家生活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口耳相授的教化工具。通过在孩童时期的口耳相传,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美德、特有的精神品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透过客家童谣可以看到客家人具有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观念,宗族社会中人情讲究的处世观念,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伦理观念,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这些观念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也塑造出了客家民系与它民系相区别的民性。

 

参考文献:

[1]杨宏海、叶小华.客家艺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郭起华.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9.

[3]陈晓强、朱小憧.从几首客家童谣浅析客家文化特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