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家文化 > 阅读全文

春临大塘面 山水育文心【文化名城27】

发布时间:[2022-04-19]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1016

春临大塘面 山水育文心

——访著名教育家廖道传故里

/严立平



廖道传(前排右三)于1926年与嘉应大学师生的毕业合影/梅州网资料图


梅县区城东镇三香山,有一道传说为开天神明盘古捎来的巨石,人称盘古石。石旁涌出一泓清泉,跳下山岗、越过草丛、滋润田园,在南麓一处低洼地聚成一口百亩池塘。一方好山好水吸引了由闽入粤的廖氏族人,从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迄今约四百年。这处位居梅城东北郊的传统村落名曰大塘面。

聚居大塘面的廖氏宗族上承古风庭训,兼得山水灵气,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清道光十一年十八世孙远选中式举人,清同治六年(1867),十九世孙位三与当地名贤黄遵宪、温仲和诸人一同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九年二十世孙道传中式举人。廖位三乃名重一时的园丁,他学问渊博,曾于嘉应州城设馆授徒,有教无类,声誉斐然。他毕生以教书育人为乐,世代薪火传续,迄今裔孙从教者达三十余众。而次子道传一脉,子女从教者有11人,可谓满门书香。

廖道传(1877-1931),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少年时代,适逢中华古国处于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时节。按照历史惯性,廖道传走过前辈学子所走的路,而且科场得意:在州试和省试中拨得头筹。并由广东督抚选送赴京就读,光绪三十三年(1907)首届毕业。成绩为毕业生之冠。他又不甚安份,在1903年匿名与戊戌变法(1898)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书信往来,一同探讨未来中国之命运,心底萌发变法图强之渴望。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大闹京都,慈禧太后狼狈西窜,廖道传闻讯惊呼:“百二河山扫地羞,破舟断楫纵狂流……”

辛亥革命后,廖道传先后任广西浔州府、武鸣府府长、广西督军署秘书、乐平统税局局长等职。他对地方文化教育相当重视,在浔州时捐薪俸创设蚕桑学校和图书馆;在武鸣,奖设小学,增办小学20余所,女子学校1所。

1913年秋,廖道传被任命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为时5年。他是梅县人士首位入列的国立大学校长。他以“诚朴、勤爱、勇毅”为校训,实施人格感化教育。他深感国家要自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实施国民教育。他提出:“教育事诚为民国之根本,亦吾人之志业……”。

19173月,廖道传奉命二次赴日考察师范教育。回国后,他对祖国师范教育改革等问题写成万言报告书,提出真知灼见。他以开创教育新体制的功绩载入史册。

1924年,以廖道传为首的梅州地方人士,在梅城东郊天字岃兴办早期的嘉应大学。并义务担任教务委员、文学科长。后因政局动荡,历时三年即停办,而廖道传等乡贤开高等教育风气之先的勇气和实践为后世景仰。

遥想梅州教育从古代向近现代的艰难转型,前有黄遵宪在1903年发起成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倡导新学,后有廖道传等乡贤殚精竭虑筹办高等学府,这两起事件无疑是梅州教育发展的一双强大的助推器和生生不息的种子。

城东,真乃人杰地灵。前有廖道传矢志兴学,时逾半个多世纪,梅州乘改革开放东风,由李国瑶专员牵头的党政领导联络三胞和乡贤鼎力再续前缘。如此盛举令乡亲欢欣、堪慰先贤。

梅州城东,一块风水宝地,每天率先迎来新鲜的日出。今岁又逢庚子,曾记否?一百二十年前恰逢二十世纪开局,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以黄遵宪、廖道传等一批放眼世界、以教育救亡为己任的客家人,在艰难困苦中兴学育才,让粤东北一偶的梅州群星璀璨。

暮春时节,梅县区文艺创作协会采风团一行踏上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庄,拜访先贤故居达云楼。楼为中西合璧式两进两层建筑,经百年风雨后略显破败,子孙后辈缅怀祖德,情系家山,于2003年将达云楼重新修缮。

达云楼北依三香山脉,东望旗山绵延。登斯楼也,透过静谧田野,周溪蜿蜒南流,饶公桥、天字岃就在前方。和风吹拂,喜看梅岭欣欣向荣,悠悠文脉谱成灵气充盈的梅水歌谣。

登斯楼也,临风忆旧、追慕先贤,不由额手庆幸:文化之乡的光荣与梦想源远而流长。





  文/严立平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