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家文化 > 阅读全文

守望千年客家,非遗文化鲜活精彩【文化名城⑲】

发布时间:[2022-03-15]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1057

文化与自然遗产,听起来是如此陌生,但实际上,它们藏在街头巷尾,鲜活又精彩,梅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多年来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梅州客家文化活的见证。下面列举部分,以飨读者——

 

守望千年客家  非遗文化鲜活精彩

 

大埔花环龙/夜色光明摄


大埔花环龙

   “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适用,发挥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等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善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坐于小桥流水上作舞;既适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新添了时代的气息。

 


平远船灯/夜色光明摄


平远船灯

平远船灯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甚为恻隐。翌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渔翁顿觉福从天降,惊喜交集,叩头跪接。尔后,渔民们再不受渔霸欺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便根据这一传说排演船灯。

 

丰顺火龙

    每逢新岁元宵到来,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表演火龙,给人们带来吉祥。丰顺埔寨火龙是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是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丰顺埔寨火龙为中国特具一格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歌,即民歌中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有"国风""吴歌"的余韵。

 


兴宁杯花舞/夜色光明摄


兴宁杯花舞

杯花舞是颇具兴宁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吸取道教歌舞的精华而成,舞蹈动作优美婀娜,音乐节奏欢乐明快,“铃铃……”杯声清脆悦耳,再以民间小调和兴宁的水口山歌为基调,独特地表现了客家青年的劳动和爱情生活。“杯花”原是道教的一个舞蹈节目,经改良后节奏多样,声音清脆,表演更具技巧性,令人耳目一新。

 

五华竹马舞

竹马舞主要流传于五华县北部的新桥、岐岭、华城、双头、潭下等镇,至今有500年以上历史。竹马舞的道具除竹马以外,还有舆车、浪伞、鲤鱼灯、鸡灯等,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缝布围脚,中间上下穿空,舞者主其中,系竹马于腰上,手提缰绳,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疾驰或跳跃,动作既轻松活泼而又威武雄壮。两匹马时分前导,时分两侧,示其武士护卫身份。表演时,“马”走,“车”行,“旗”飘,“伞”转,鼓乐齐鸣,歌声响亮,很有节日喜庆热闹气氛。

 


竹板歌/夜色光明摄


竹板歌 

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每条歌曲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唱腔比较固定简单,又名“五句板”,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表演朴实,历来为群众喜闻乐见。蕉岭县的竹板歌历史悠久,演唱形式在全县非常普及,家喻户晓,成为群众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整理:月婷  美玲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