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家文化 > 阅读全文

崇实书院:梅州中学之前身 人才辈出之灵地【文化名城⑱】

发布时间:[2022-03-10]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943

 崇实书院:梅州中学之前身 人才辈出之灵地

/轩儒、张震山



 赖佳莲/摄


  清朝光绪年间开办

  崇实书院在北冈文祠之右,光绪五年(1879年),由绅士黄鸾藻、张麟宝等呈请州宪严家畴、姚克濬、陈善圻拨款并谕各堡及四县捐题倡建。书院上堂中堂各1座,俱左右房各1间,回廊2间,又头门1座,左右各1间。内皆有天池,还有大门楼1座,门外余地甚宽,周围界以墙。书院课士章程仿照省城学海堂“菊坡精舍”成规。课分4季体别,6门考古之学,经史、词章、舆地、掌故、天文、算法等都在授课范围内。时任广东学政的叶恂予到嘉应州监督科考时曾题字:“知古知今,综经意治事为程,首崇实学;有体有用,储贤良茂才之选,上副旁求。”足以可见,崇实书院在培养科举贤才方面还是深得人心的。随着新学兴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德国、瑞士、法国巴色会派牧师来梅,与地方人士吴登初、黄墨村合办务本中西学堂,校址设在城内三槐堂。

 

  梅州中学的前身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务本中西学堂更名为务本中学堂,校址即设在北岗崇实书院。务本中学堂是吴登初、黄墨村等按照黄遵宪的《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而办的:“兴邦之策,莫善于兴学。”“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从培养目标、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经费筹集,以及学生来源等等,都有具体论述。

  务本中学堂是梅州中学的前身。到1912年广东省就将务本中学堂与1904年创办的东山初级师范学堂、1905年创办的嘉应官立中学堂、1909年创办的梅东中学堂四校合并为“梅县公立中学”,又称“公立梅州中学”。同时,于城内林家祠设初级师范,于学宫内附设小学。

 

  人才辈出之摇篮

  1913年初改为“省立梅县中学”,小学部并入县立高等小学。由于经费自筹,且直派校长。这招致了一些师生的不满。时任校长叶则愚,教员叶菊年、邓少楼和叶剑英等一批学生离校抗议,后创办私立东山中学。

  民国三年(1914年),省立梅县中学改称为“省立梅州中学”。民国十年(1921年)省立梅州中学更名为“省立第五中学”。

  像许多书院、私塾一样,崇实书院与新式学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仅是校址的沿用,同时还是文教得以传承的印证。在书院基础上创办的梅州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有熊锐、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林风眠、黄药眠、李金发、黎尚豪、吴佑寿、钟高光、李振权等著名画家、作家、诗人、教授、专家以及孙城曾、温典光等实业家。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