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家文化 > 阅读全文

藏于山中的金凤:雁洋龙文村,神秘古村【文化名城⑯】

发布时间:[2022-03-03]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1896

千载古月雁湖栖,百家翰墨三房香。近日一块清道光十九年已亥科李载熙解元(1839年)牌匾出现在叶帅故里雁洋镇塘心村龙文,吸引了多位省、市文史研究者前往一探究竟,这个全村为李姓的村庄与解元牌匾有什么联系?另村路中有一对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贡生李嘉谟(授岁进士)所监的楣杆石,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客家先贤?

 

藏于山中的金凤:雁洋龙文村,神秘古村

/赖俊权  李天爱

 

沿着“最美公路”223省道,直行过叶剑英元帅的故乡雁洋镇不远可以到塘心村龙文村村门。进入村子,这隐于世外、远离都市喧嚣与嘈杂,历经300多年风云变幻,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山川形胜,钟灵毓秀的村子,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藏于山中的金凤,应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她独有的魅力。


 龙文村门/李天爱供图


得天独厚龙文坑

塘心村龙文开基祖属于雁洋松坪村,地处梅州市梅县区东南之阴那山西麓,韩江河的南岸。松坪村古称“松树坪”——因村内遍布巨松而得名。村前古榕逐涌,竹影摇河。村内绿荫掩映,塘屋相连,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龙文村交通方便,由省道“223”线达梅州城区不足30公里。

  从龙文村门进入村中,古村落豁然开朗,村有居民全部姓李,有31户,130多人。龙文村自古就有山歌唱到:“龙文是个好地方,又有圳水流冈上”。俯瞰古村落,新老建筑错落兼容相得益彰。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陶醉。

  岁月悠悠,地灵人杰。据村中李文滔老师介绍,宋元时期李氏从福建上杭迁松口,明朝中期从松口迁入当地松坪村,松坪李氏有一门三举五贡十九秀之誉,当年开基祖十三世放养鸭子来到这里,发现山川形胜、龙脉绵延、文峰鼎立,遂把骸骨背进这里,并命名龙文坑。龙文坑有尖笔崬、竹子窝、背夫坑、长坑、塘子美等山坑,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繁衍生息,目前已超过300多年历史。

龙文村民历来崇文重教,村民勤劳节俭,崇文重工商,轻农,重教,有从政、经商者,也有务工、务农者。历来有贡生、监生、秀才,当代则有大学生、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等。也有尚武之人。强身健体为一时之风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龙文村人入五湖、奔四海、播五洲。出外从政、经商、务工、读书等的人口众多。捷报佳音纷至沓来。外出乡贤也不忘饮水思源,回报家乡、族里。

 

百年学校龙文公学

  轻云幕四山,不掩叠嶂碧。古时,龙文先民一直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明末时期,龙文就建成了面积近亩的书院,现保留的龙文古桥和龙文公学就是供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这些都为后人尚学成才留下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据了解,1905年春,以李氏多名乡绅合建的私学“龙文公学”为基础,开办了新式学校,办“龙文公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族“偿产”(田产、店产、磨坊等)及华侨出钱捐助、村中乡绅李举树、李桐树等鼎力资助,为村中造就了一大批政教、商贾人才。

  今天我们走在荒凉的学校青石板上,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与一段凝固的历史展开了对话,耳边回响着前人的跫跫足音,这座古老的建筑被岁月洗尽铅华,前人的智慧透过悠久的岁月,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岁月放慢了脚步,仿佛阵阵书声,悠悠远传。

漫步龙文,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浓浓的乡愁,特别是古民居建筑典雅、壮观,大都保持完好,据李文滔老师介绍,超过100多年的老屋就有3座,其中崇德楼超过200年历史,需要修缮;迎熏居、华云楼超过100多年历史,颇具特色,自成一体,延绵而筑,依地势和环境或围龙,或合杠,或堂横各式,平房、楼屋,皆顺应自然。龙文村民俗文化极具底蕴,凡县内容家的民俗节日和活动,此间都有传承。在那里,鸡犬相闻,屋舍俨然,田间小路错落有致,岁月放慢了脚步,尘封的历史,在建设乡村振兴的今天,无疑是是美丽的典范,也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村子。


岁进士匾额


楣杆传扬科举荣耀

在龙文村口,有一对楣杆石,高高鼎立猎猎飘扬,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贡生李嘉谟(授岁进士)所监的楣杆石。我们知道,凡在屋门口、祠堂门口竖立一对旗杆的,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举人、进士,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并激励青年才俊努力用功读书的。科举时代梅州各地遍布着挑灯苦读的学子,他们从不因读书艰难而畏惧,乾隆《嘉应州志》记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他们很多人毕生没有考取任何功名,只能以教书为业,但读书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最终形成了文化之乡的厚实根基。据统计,清代梅州地区正榜进士超过200名,接近清代进士总数26800多人的1%,远高于人口和地域的占比,梅州地区因此有“文冠岭南”的美誉。

一个家族,或名人,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则一定是那些对社会有贡献、有个性、有开拓的典范,他们所蕴藏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值得后人去搜索和探讨。当年竖旗杆石必须要请到八个工种的师傅(石匠、木匠、泥匠、铁匠、铜匠、篾匠、漆匠,最后是裁缝)来制作才能够完工。有几道工序的工匠活很少,但也少不了他。石旗杆凿成后,家族里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

龙文村还发现了一块清道光十九年已亥科(1839)李载熙解元牌匾: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广东提督兼粮饷 怡。据专家考瓜尔佳·怡良(1791年-1867年),清朝大臣。字悦亭,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2月任广东巡抚。此匾应为怡良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解元李载熙所题。这块解元牌匾为什么回来到村里,和村中的李氏有什么联系,目前正在考证。


 


美丽的龙文村/李天爱供图


一方厚土,代代英豪。据查客家先祖在宋末元初避元乱而迁梅州,至大唐盛世时,李氏已经是望族,李氏的纯笃公长房十三世孙举人琛公为南门李氏祖祠写序(和李象元(16611746)裙带亲戚且同朝为官),李铨为清同冶元年(1862)壬戊并补行咸丰已未科举人。李氏从松坪分支是把骸骨背进龙文村,历代耕读传家,代有英豪,李氏后人在熏陶,秉承,弘扬,诠释农耕为本、诗书传家、家和万事兴的人生真谛。龙文村历来崇文重教,重视教育,为全县少有,因而惠遍桑梓,解放后大学生众多,政、军、文、卫、商务界中不乏精英、专家、教授、主任医师、高级经济师、高级教师、处级以上职务人员亦相接踵。

走读龙文,典雅精致,世外桃源,民风淳朴,团结友爱,这里隐于市野,空气清新,物产丰富,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水果有柚子、李子、香蕉、杨梅等,处处是美丽田园、农村新貌。

龙文村以其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作底蕴,处处是青山绿树、田园牧歌、民居村貌、乡土风情,和一派恬静悠闲的自然景象,原生态未曾破坏,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