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家文化 > 阅读全文

盘龙桥李屋 文武两解元【客家推介2】

发布时间:[2022-01-07]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1820

盘龙桥李屋  文武两解元

/赖俊权  轩儒

    从东山书院顺着时光梅州,沿着新修的栈道溯溪而上,在十里梅花盘龙桥一侧,也就是今天中国客家博物馆的背后,东山大道和周溪河裹夹着的这一“金带揽腰”的地方称为盘龙桥,书香门第、翰林之家孝友堂李屋就在里面,这是如雷贯耳曾经诞生了一位翰林、一位武解元、八位文武举人和十位秀才,一群科举名流和名人的客家名居,赫赫有名,令人仰望。

    田连阡陌,斜晖脉脉水悠悠

    城市,因历史而伟大,因地标而铭记,就像一说曼哈顿,就会想到纽约;一说陆家嘴,就会想到上海;而说到盘龙桥,自然说到李家。当天我们来到孝友堂,热情的李氏后人带我们转了一圈,指着厅堂上百年前的照片介绍:先祖躬耕于大地,田连阡陌,村中有古朴雅致的小桥、潺潺流动的溪水、袅袅升起的炊烟,远处的山丘上,石径阡陌,梯田层叠,果园飘香,农妇扶犁,河边清泉淙淙,村姑浣衣,古老的山村展开一幅客家民俗风情画卷,漫步其中,如诗如画的景致恍如世外桃源。

    翻开李家的族谱,约1670年清初,开基祖李绍燃,人称孝友公,壮年由西阳来到梅城周溪梁姓龙厅教私塾,以积蓄购得今祖屋地基,于1720-1730年间始建,距今已近300年历史。

    客家人都有聚族而居的特点,一座围屋就是一个姓氏的小社会,孝友堂同样综合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中轴对称、功能齐全,有花胎、有池塘,它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的空间展示,也是客家文化在大地上的奇妙组合。我们停留在厅堂,面向天空,无法想象,N年前盛景,是一群群少年闻鸡起舞,还是伴随着的读书声、练武声,也许每一个名人的故事都有“三更灯火五更鸣”的勤奋努力和汗水,也许每一名人的背后都有美丽的传说。

    盘龙桥李氏祖屋孝友堂严格教育儿孙,有位贡生出身的万州学政萧系禹钦佩他的品行,特赠联:“望重儒林,孝友端方之誉早悉與评里颂;品齐处士,古廉方之産并耀理学乡贤。”孝友公为庠生(即秀才),品行端方,孝敬上辈,对待兄弟友爱无间。后裔称李绍燃为“孝友公”,不忘其为盘龙桥李氏奠定的人文基础。

 

    文武解元,诗礼簪缨好人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客家地区重视教育的真实写照,大量的客家弟子通过科举考试之路走上仕途,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更有甚者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攀桂坊旁的周溪河,千百年至今依旧欢快流淌,人们都说它是一条文化河,因为它目睹了无数才人的吟唱。

    李家的首位解元是李绍燃的五世孙李象斌,他武艺高强,胸有韬略,在乾隆甲午年考取武科解元,镇守海门,功勋卓然。继他之后,两位堂弟也考取武举人。一门3位武举人,传为佳话。由于李象斌的楷模作用,至今我们到孝友堂还可以看到李家的门首依然悬挂“解元”的匾额,以纪念他的功勋。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李象斌的侄子李载熙在广东乡试己亥科第一名,也是解元,接着授翰林院编修,升御史,任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广西学政,圣训殿试掌卷官等。李载熙,年少聪明,读书过目成诵,著有《诗草》、《争坐位集字联》。我们在正中厅堂上依然可以看到悬挂着“翰林”大匾额,抬头是“载熙公(一八一○—一八五九),清道光己亥科解元、庚子科进士,钦点”,落款:“二○○五年载熙公裔孙立”。李载熙把家族的光耀从武功转向锦绣诗文的华丽转身,并充分发挥雁群效应,引导弟弟李重熙中举,儿子李学恂、李学恒同科中举,为孝友堂的书香门第锦上添花。

    才人辈出,八位举人十秀才

    一个人要想真正领略一座城市的美,需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用自己的眼睛去赏析,而对于周溪边上盘龙桥孝友堂,她的文化品位和厚重独特的灵魂需要细细品味才会领悟。

   “盘龙桥”直至今天依然作为一个地名在用,它不单是一座桥梁的名称,也是攀桂坊里一个地方的标杆。翻开历史,状元桥一带,除了东山书院外,曾存在七贤书院、锦江书院、先贤书院等,可以说是梅城文化重地。而盘龙桥,在状元桥沿周溪往上约1里,据《乾隆嘉应州志》载,“盘龙桥,城东四里,周溪水出此。原木桥,今筑石未就。”由此可知,盘龙桥建于清乾隆前,但是初建时是木桥,后来改建石桥。

    站在孝友堂,隔着周溪举目可见的是黄遵宪家族所在的禄善堂和德赞楼,黄遵宪高祖父一门出了一位进士、八位举人。盘龙桥西端还是进士杨仲兴的故居,再远处的张家围、旺巷口等,遍布是著名文人故居。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多是世家贵胄、书香门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大梦想,对故地的文化不忘,依然存在儒家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观念,同时客家人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便把“耕读传家”作为搏取功名、向外发展的一个出路。

    盘龙桥李屋共出了一位翰林(李载熙),二位解元(李象斌、李载熙),八位举人,他们分别是:武举人李象华、李象兰,文举人李重熙、李学恂、李学恒、李天骥、李景肠、李倬汉。加上人数更多的贡生、秀才,门庭之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盘龙桥李家还出了十位秀才和贤士,如叶璧华的夫君李舫蓉、黄遵宪的启蒙老师李钦颖、与古直、钟动、曾伯谔等组织“冷圃”诗学社的李季子等等。

 

    能文善赋,文章自古能华国

    盘龙桥李家能文能武,有名望,更有锦绣诗章。

    李载熙的儿子李蓉舫之妻叶璧华为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首,晚年推行新学,创办嘉应州第一所女子学校——懿德女校,首开粤东地区兴办女校之先河。

    叶璧华自幼天资聪颖,能文善赋(1844-1915),父亲叶曦初为嘉庆举人,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叶璧华13岁嫁与秀才李蓉舫为妻,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绣罢鸳鸯枕,停针已五更;恐惊郎梦醒,轻放剪刀声。”形象道出夫妻恩爱之情。

    叶璧华一生作诗甚多,生前曾手编《古香阁集》二卷,感情细腻,真切动人,如:“一叶梧桐忽报秋,闲夜风寡小窗幽。闭门怕见高楼夜,空惹人间午夜愁。”也有些胸襟宽广、关心时事的作品:“文章自古能华国,巾帼谁怜倚马才。济世胸怀罗宿纬,剪夷勋业概边台。诸天佛梦清凉在,四野风声跋扈来。自愧峨眉生小画,壮怀何处荡尘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黄遵宪、张玉仙等社会贤达的支持下,  叶璧华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县区女子师范学校前身),并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女校声誉日隆。由于叶璧华的倡导,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叶璧华的一生,著有不少诗作,后来编印成一本《古香阁诗集》。诗集的序文是便是黄遵宪写的“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丘逢甲也对诗作赞美云:“翩翩独立人间世,赢得香名饮粤中。”

 

    秋雨怀人,山水灵运育群英

    说到盘龙桥李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得不提,他是晚清举人李天骥的儿子李季子,与钟动、古直、曾伯谔、曾勇父、曾晚节、黄慕周,号称“七子”。

    1907年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同盟会员钟动,回到家乡攀桂坊,与李季子、古直等人探讨国家命运前途,提出:“冰雪万里,潜孕春阳”等进步思想。1908年春,他们组织“冷圃”诗社文学组织,设在梅城北门外曾氏义祠,由李季子任社主。李季子号朝露,古直号层冰、钟动号寒云、曾伯谔号积雪,曾勇甫号繁霜,为最初的冷圃五子。同年夏天,他们在梅城创办务本学校(即梅州中学前身),熊锐、彭精一是在那时成为他的学生的。“冷圃”成员其实都是热心革命的志士,他们从兴学育人入手,传播民主革命、爱国救国思想,换起民众,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振兴民族大业,是同盟会在梅州活动的两个据点之一。

    盘龙桥一带同时也是缪斯女神钟情的乐土,在这里伫立起一个诗歌的王国,在梅州最大的诗歌总集《梅水诗传》里,400多位诗人的诗作被录入,光有据可考的盘龙桥周围攀桂坊诗人就有70多人,占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一角圃,冷清清,我尝过从,兴酣时,也指挥钟王,叱咤李杜;终古天,都梦梦,君遽大解,肠断处,是春风话旧,秋雨怀人。”一首友人的挽联,道出李季子英年早逝,才华纵横。李季子著有攀桂坊诗坛的天之音《花杂咏》,凄绝动人,苍凉悲壮。他的女儿李素英,是民国梅县才女、冰心学生,早年以《燕京大学赋》受到老师钱穆的赏识,著有散文集《心籁集》《燕京旧梦》等。

    东山岃和盘龙岃上的野菊与秋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延续着攀桂坊的山水之灵和文化之脉。

    时光转流,从孝友堂开基到现在已过去近三百年历史,周溪边上的一切芳华依旧,它的一侧是百年老校东山中学和东山书院、东山学校,再远一些是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的楣杆石猎猎飘扬;另外一侧是高级中学,远一些还有梅州农业学校和百年名校嘉应学院,至今弦歌不辍书声琅琅。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即文化,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近年来,梅江区打造“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理念,打造十里梅花盛景,盘龙桥孝友堂等名居,必将受到世人的仰望和拥趸。

 

作者/赖俊权  轩儒

 

 

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