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全文

世界客家名人谱(广东篇)—黎尚豪

发布时间:[2011-12-12] 责任编辑:中国客家博物馆 浏览次数:434

前言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支民系。经过数百年的辗转迁徙和漂泊流离,目前客家人广布全国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勤劳勇敢的客家儿女,筚路蓝缕,开拓创业,他们文才武略,英豪辈出,备受世人瞩目。尤其在近代百多年间,客家英杰在神州大地为推翻帝制、抵御外敌,促进国家民族富强,在海外则为繁荣当地经济文化,增进交流与合作,建树卓越功勋。客家人爱国爱乡的民族气质和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闪耀着中文文化的灿烂和光辉。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客家传统精神,以利于激励后人,教育来者。根据广东省梅州客家联谊会编著的《世界客家名人谱》、巫元彪编著的《赣南历史名人录》及其他相关资料,本馆共收集整理了116位世界客家名人。当然客家人在历史上有过举人、进士功名的不下千数千;近现代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官武将、文人学者、教授、副教授也数以万计,数不胜收。由于篇幅及其它因素不可能一一列举。诚然,由于地域局限性和资料的有限性,难免产生一隅之见。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中医世家,5岁时进入本乡崇德初级小学,1927年考入梅县县立高级小学,1929年毕业后考取省立梅州中学;1935年毕业于梅州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取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生物系;大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获奖学金资助,并在1939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同时获得中山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黎尚豪受聘担任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同时在董爽秋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藻类学的研究。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山大学被迫迁移,黎尚豪随校迁往云南澄江。直至1941年末才回到中山大学,并接替董爽秋教授走上讲台,挑起教学重担,同时仍从事藻类学研究。1943年3月,黎尚豪应王家楫所长的邀请,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职,在饶钦止教授的指导下专门从事淡水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尚豪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随饶钦止教授一道,在继续进行藻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大到湖泊学。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广泛进行湖泊调查和已奠定的扎实的藻类分类学基础上,黎尚豪开创性地提出并展开了(淡水)藻类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通过大量野外采集与室内分离、培养等实验技术相结合,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微藻培养基配方(如HB4,105,111号等),成功地建立了一套从试管到公斤级规模的微藻培养技术,为藻类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0年代初,中科院水生所开始组建研究室,黎尚豪受聘担任我国第一个“藻类学研究室”主任。在黎尚豪的组织和指导下,藻类学研究室在绿藻作为高蛋白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作为治愈烫伤和顽固性溃疡的辅助药品,固氮蓝藻作为水稻肥源等研究方面,相继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

    黎尚豪对蓝藻特别是固氮蓝藻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他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对固氮蓝藻从理论到应用,从分类到生态、生理生化直至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黎尚豪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1961年开始,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其中不少已成为今天的学科带头人,也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更有的在国外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专家。1989年黎尚豪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章。为了表彰黎尚豪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198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荣誉奖章,以感谢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武汉高新技术集中地段——鲁巷广场,为包括黎尚豪在内的十多位在武汉工作多年的中科院院士建立了雕像。黎尚豪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副主编,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在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兼课。黎尚豪也是《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海洋湖沼学报》(外文版)、《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辑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黎尚豪于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和湖北省数届人大代表。

搜索

关闭